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9日 出处:本站作者 (浏览次)
在RCEP生效与全球碳中和目标的双重推动下,东南亚正成为两轮电动车企业的“黄金赛道”。雅迪集团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其在越南市场份额已达12%,较2023年提升4个百分点,成为越南电动摩托车市场第二大品牌。而更引人注目的是东南亚市场的巨大缺口——据TechSci Research统计,东南亚六国摩托车保有量超2.5亿辆,但电动两轮车渗透率不足5%,缺口达1.2亿辆,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将突破2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2.9%。这一背景下,雅迪以“产能+技术+本土化”三重战略破局,成为中企“出海”的典型样本。
政策东风:RCEP红利与东南亚绿色转型
RCEP框架下,东南亚各国纷纷推出新能源补贴政策,形成政策共振效应。越南自2023年起对电动摩托车及零部件实施零关税,2028年前延续;泰国推出EV 3.5政策,对纯电动汽车提供最高10万泰铢补贴,并减免进口关税;印尼则通过税收优惠吸引本地生产。这些政策直接降低了中国企业的出口成本,加速技术输出。以雅迪为例,其越南北江生产基地2019年投产,2023年扩建为年产200万辆的智能化工厂,并设立东南亚绿色能源研发中心,产品符合越南“2030年电动两轮车占比25%”的转型目标,更与越南电力集团合作建设10000个公共充电点,解决“里程焦虑”痛点。
市场缺口:1.2亿辆背后的经济与环保双驱动
东南亚摩托车家庭渗透率高达75%,远高于全球29%的平均水平,但燃油车的高使用成本与环保压力催生电动化需求。在越南,一辆燃油摩托车年燃料成本约500万越南盾,而电动两轮车仅需27.5万越南盾,节省超90%。同时,东南亚多国承诺2040年前淘汰化石燃料车,印尼计划2030年电动汽车占比25%,泰国则通过补贴推动商用电动化。这种“经济性+政策强制”的双重驱动,使电动两轮车成为低收入群体的刚需。雅迪针对东南亚多雨、多山地形,推出大轮径、长续航车型,如越南专供的“冠能”系列,续航达150公里,适配Grab网约车平台需求,迅速打开市场。
雅迪样本:本土化战略与产能突破
雅迪的“出海”路径堪称中企本土化典范。其越南基地采用“生产+研发+渠道”一体化模式,不仅实现本地化生产,还与越南国家能源工业集团合作培养技术人才,深度绑定产业链。2025年9月,越南总理范明政会见雅迪集团副总裁王家中时,明确表示欢迎雅迪扩大投资,参与能源转型。这种“政府-企业-产业链”协同模式,使雅迪在越南的终端售价约6000元,成本2000-3000元,经销商毛利25%-30%,单车净利为国内的2倍,形成良性循环。此外,雅迪连续八年全球销量第一,覆盖100个国家,超1亿用户的口碑为其海外扩张提供品牌背书。
技术革新与智能化趋势
中国企业的技术优势是破局关键。雅迪在越南基地引入钠电池技术,较传统铅酸电池更环保,成本降低30%,且无需配套回收产业链,缓解东南亚环保压力。同时,智能化成为新增长点。小牛电动推出“人-车-路-云”协同系统,支持无感解锁、OTA升级;九号推出“智选服务包”,包含微信控车、定位追踪等功能。这些技术虽在东南亚尚处早期,但随着消费升级,未来可能成为竞争胜负手。雅迪亦在研发中心布局智能驾驶辅助系统,适配东南亚复杂路况。
挑战与机遇:充电基建与标准统一
尽管前景广阔,东南亚电动两轮车普及仍面临充电基建不足、标准不统一等挑战。越南计划建设10000个充电点,但缺乏统一标准,可能限制渗透率。中国企业需主动参与标准制定,如雅迪与越南电力集团合作建设充电网络,同时推动电池规格统一。此外,各国准入标准各异,需投入资源进行产品认证。但挑战背后是巨大机遇——据普华永道预测,2030年东南亚电动汽车销量将达400万辆,其中两轮车占比超30%,中国企业的技术、成本优势将使其成为主要受益者。
结语:从“内卷”到“破圈”的必由之路
雅迪的海外布局加速,本质是中国制造业从“内卷”到“破圈”的转型缩影。在RCEP红利、碳中和目标、东南亚市场缺口的共同作用下,中企正以“政策+技术+本土化”三重战略,开辟第二增长曲线。未来,随着充电基建完善、智能化普及,东南亚电动两轮车市场将迎来爆发式增长,而像雅迪这样的企业,已抢占先机,成为全球绿色交通转型的重要参与者。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文中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本网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本网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