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好拾导购网 / 资讯 / 电动车资讯 / 浏览文章

电动摩托车行业供应链波动:锂价下跌对企业成本的影响分析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4日  出处:本站作者  (浏览次)

导读】在这场波动中,企业成本压力得到缓解,但供应链的蝴蝶效应也悄然显现——资本扎堆高端电摩市场、海外标准博弈加剧、中小厂商生存空间被挤压……锂价的涨跌早已超越原材料范畴,成为行业生态重构的导火索。

  近年来,电动摩托车行业在新能源浪潮中跌宕起伏,而2023年以来的锂价暴跌无疑成为搅动行业格局的关键变量。碳酸锂价格从2022年末的近60万元/吨高点一路俯冲至2023年4月的22.4万元/吨,再到2025年持续低位震荡,这场“白色石油”的价格雪崩不仅重塑了新能源汽车的竞争逻辑,更让电动摩托车产业链经历了一场深度洗牌。在这场波动中,企业成本压力得到缓解,但供应链的蝴蝶效应也悄然显现——资本扎堆高端电摩市场、海外标准博弈加剧、中小厂商生存空间被挤压……锂价的涨跌早已超越原材料范畴,成为行业生态重构的导火索。

  一、锂价暴跌:从“成本枷锁”到“红利释放”

  锂是锂电池的核心原材料,其价格波动直接影响电池成本。据上海有色网数据,2023年碳酸锂价格腰斩后,磷酸铁锂电池单车成本下降约1.2万至2万元,三元锂电池成本降幅更达1.5万至3万元。以雅迪、绿源等头部企业为例,其2023年财报显示,电池采购成本占比从此前的40%降至30%以下,直接推动毛利率提升5-8个百分点。新日股份等厂商甚至直言“锂价下跌让供应链压力骤减”,2024年净利润同比增长超200%的企业不在少数。

  然而,这场“成本红利”并非雨露均沾。对于技术储备薄弱的小型企业而言,锂价波动加剧了现金流风险——2023年初高价囤货的库存压力与年末价格崩盘形成鲜明对比,部分厂商被迫以亏损价抛售库存,行业洗牌加速。与此同时,头部企业借机扩大优势:雅迪2023年市占率突破46%,达芬骑动力凭借模块化设计和垂直供应链整合,将高端电摩DC100价格下探至8万元区间,直接冲击传统燃油摩托高端市场。

  二、供应链重构:资本涌入与全球博弈

  锂价下跌带来的不仅是成本变化,更催生了产业链价值的重新分配。2024年,电动摩托车赛道突然成为资本宠儿:达芬骑动力B轮融资数亿元,派电科技斩获战略投资,就连传统车企宗申也通过“氢电双轮驱动”战略杀入市场。这些动作背后,是锂电池降价让高性能电摩从“小众玩具”变为大众消费品——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测算,2024年高性能电摩渗透率同比提升15%,价格门槛从10万元降至5万元左右。

  但供应链的全球化特性让这场变革充满戏剧性。2025年美国“三蹦子”断供危机暴露了深层矛盾:中国主导的微型电动车国标与美国DOT标准在23项技术指标上冲突,导致出口车辆需额外花费85-120美元改装,吞噬利润空间。与此同时,东南亚、非洲成为新战场——爱玛将1.2万套产能转为东南亚特供版,雅迪越南工厂产能翻两番,而非洲统一组织(AUC)的技术互认体系则成为规避标准摩擦的关键跳板。

  三、挑战与隐忧:价格战、技术战与生态战

  尽管锂价下跌释放了成本压力,但电动摩托车行业仍面临三重挑战:

  1. 价格战内卷:2024年行业均价同比下降12%,但消费者对“降价敏感度”降低,雅迪、台铃等品牌被迫投入智能化升级(如AI驾驶辅助、电池健康监测)以维持溢价;

  2. 技术路线博弈:磷酸铁锂因成本优势占据主导,但三元锂电池在低温性能上的突破(如零下30℃续航保持80%)让部分厂商押注高端市场;

  3. 回收体系滞后:2023年报废电池量达20万吨,但正规回收率不足30%,锂资源循环利用瓶颈可能在未来3-5年制约成本优化空间。

  更值得警惕的是,锂价暴跌背后隐藏着“非市场因素”的阴影。2025年7月,美国对东南亚电动车加征关税,直接导致中国厂商出口成本增加5%-8%;而欧盟《新电池法》对碳足迹的严苛要求,迫使企业投入数亿元改造生产线。这些地缘政治变量,让供应链波动从单一的成本问题升级为“生存规则重写”。

  四、未来图景:谁能笑到最后?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锂价下跌更像是行业进化的一剂催化剂。短期看,成本红利将延续至2026年,但随着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电池厂商对锂矿定价权的争夺,价格可能重回20万-25万元/吨区间。长期而言,决定胜负的不再是原材料价格,而是技术壁垒与生态布局——达芬骑动力的“机器人电摩”概念、九号公司的智能互联生态、宗申的氢燃料两轮车试验,都在试图跳出“唯成本论”的竞争陷阱。

  对于消费者,这或许是最好的时代:10万元级智能电摩、续航200公里的轻便车型、电池租赁服务……选择的丰富性前所未有。但对于企业,这场由锂价波动引发的供应链革命,注定是一场“剩者为王”的耐力赛。正如华兴资本所言:“电动两轮车的终极战场,不在街头,而在全球技术标准的制定席位上。”

  结语

  锂价涨跌只是表象,供应链波动背后是技术、资本与地缘政治的复杂交响。当“白色石油”的泡沫褪去,唯有那些既能驾驭成本红利、又敢押注未来生态的企业,才能在电动摩托车行业的下半场笑到最后。而这场变革的终点,或许不只是交通工具的迭代,更是一个万亿级智慧出行生态的重构。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文中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本网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本网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