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好拾导购网 / 资讯 / 照明资讯 / 浏览文章

国家能效标准升级!照明品牌如何应对2025版GB 37478?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出处:本站作者  (浏览次)

导读】这份被业内称为“史上最严”的能效标准,不仅将LED灯具的光效门槛提升至一级能效≥95lm/W、三级能效≥75lm/W,更通过引入待机功率限制、色温偏差管控等新规,倒逼企业从“价格战”转向“技术战”。面对这场变革,照明品牌该如何破局?

  2025年,中国照明行业迎来一场“能效革命”。随着新版《道路和隧道照明用LED灯具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37478-2025)正式实施,一场以“节能降碳”为核心的产业升级战已悄然打响。这份被业内称为“史上最严”的能效标准,不仅将LED灯具的光效门槛提升至一级能效≥95lm/W、三级能效≥75lm/W,更通过引入待机功率限制、色温偏差管控等新规,倒逼企业从“价格战”转向“技术战”。面对这场变革,照明品牌该如何破局?

  政策倒逼:能效标准升级背后的“双碳”逻辑

  新版GB 37478的出台,与国家“双碳”目标紧密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照明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3%左右,而道路照明作为公共能耗大户,其节能潜力尤为显著。以桂林市老城区路灯改造项目为例,通过替换高光效LED灯具并集成智能控制系统,项目一期实现月均节能率超52%,年节省电费约500万元,相当于减少2285吨二氧化碳排放——这一数据,恰与新国标删除光通维持率、强化全生命周期能效管控的思路形成呼应。

  政策升级的另一重逻辑,在于规范市场秩序。此前,部分企业通过虚标光效、牺牲显色性等手段降低成本,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新国标将能效等级与色温偏差、待机功率等指标挂钩,并明确测试方法,相当于为行业划定“硬底线”。正如某头部品牌技术负责人所言:“过去靠低价抢占市场的模式行不通了,现在必须真刀真枪拼技术。”

  技术突围: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创新”

  面对能效门槛的提升,照明企业正从三个维度展开技术攻坚:

  1. 芯片与封装技术升级

  昕诺飞推出的飞利浦高效节能LED球泡灯,通过采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GaN-on-GaN),将光效提升至200lm/W,较传统LED产品节能50%。国内企业如三安光电、华灿光电也加速布局GaN衬底技术,试图在高端芯片领域打破国外垄断。

  2. 智能控制系统集成

  新国标首次将调光产品、色温可调产品纳入测试范围,推动“照明+IoT”深度融合。华为与三雄极光联合开发的全屋智能照明系统,可通过传感器实时调节色温与亮度,在杭州亚运会场馆应用中实现30%的额外节能;而海威科技在桂林项目中采用的边缘计算+AI算法,更将节能率提升至30%-50%。

  3. 材料与设计创新

  为降低待机功率(新国标要求≤0.5W),企业开始采用低功耗驱动电源与休眠模式设计。某品牌推出的太阳能庭院灯,通过内置光伏板与储能电池,实现“零市电”运行,在欧洲极夜环境下可连续工作7天,成为跨境市场的“爆款”。

  模式变革:EMC与循环经济打开新赛道

  在技术升级之外,商业模式创新成为企业应对标准升级的另一抓手。以桂林项目为代表的EMC(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正从政府端向商业、工业领域渗透。企业通过免费更换灯具、分享节能收益的方式,降低客户初始投资门槛;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则让“一次改造、长期受益”成为可能——某机场采用可拆卸光源模组后,寿命周期成本降低40%,维护效率提升3倍。

  更值得关注的是,照明行业正加速融入循环经济。昕诺飞在欧洲回收渔网、在国内回收塑料桶制成灯具外壳,实现“材料-产品-回收”闭环;其推出的无塑包装政策,更带动上下游企业减少塑料使用。这种“绿色溢价”模式,在消费者端已显现威力:调研显示,67%的用户愿为护眼、节律调节功能支付30%以上溢价,而具备碳中和认证的产品,在政府采购中的中标率提升25%。

  未来展望:从“照明工具”到“光环境服务”

  随着GB 37478-2025的落地,照明行业的竞争逻辑已发生根本转变:过去比拼的是“亮度与价格”,现在比拼的是“能效与体验”;未来,比拼的将是“光环境与生态”。

  一方面,健康照明、植物照明、UV-C杀菌等细分市场加速崛起。2023年,中国LED植物照明市场规模达120亿元,同比增长45%;而深紫外LED在医疗灭菌领域的需求,更推动圆融光电等企业布局200-280nm波段产品。

  另一方面,照明企业正从“产品供应商”转型为“光环境服务商”。在深圳地铁试点中,LED灯已实现10Gbps级数据传输,未来“照明+通信”一体化方案将重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而在北京零能耗建筑中,照明系统与光伏、储能的深度耦合,更让“光”成为能源互联网的关键节点。

  这场能效升级战,最终指向的是照明行业的价值重构——当政策、技术、模式形成合力,照明将不再只是“照亮空间”的工具,而是成为连接人、建筑、城市的“光语言”。对于企业而言,抓住这场变革的钥匙,或许就藏在GB 37478-2025的某个条款中:那不仅是能效的底线,更是通向未来的起点。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文中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本网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本网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