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4日 出处:互联网 (浏览次)
你有没有想过,未来有一天,“空气”也能成为企业的“理财产品”?听起来像科幻片,但在“双碳”战略(碳达峰、碳中和)的推动下,这正悄然变成现实。尤其是对那些从事清洁能源、节能技术的企业来说,它们减少的每一度电、每一吨碳排放,都可能变成真金白银的收入。这其中,就包括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空气能”企业——它们不烧煤、不排烟,靠吸收空气中的热能来供暖或制冷,本身就是绿色技术的代表。那么问题来了:这种“看不见的减排”,到底能不能赚钱?答案是:不仅能,而且已经有人靠它赚到了上百万!
一、“卖空气”不是玩笑,是碳市场的硬通货
很多人第一次听说“碳交易”,第一反应是:“空气也能买卖?”其实,买卖的不是空气本身,而是“碳排放权”。简单来说,国家给企业设定一个碳排放的“天花板”,比如一年最多只能排放100吨二氧化碳。如果你技术先进,只排了80吨,那剩下的20吨额度就可以卖给那些超标的企业——这就叫“碳配额交易”。
而对空气能企业这类清洁能源公司来说,虽然它们本身不直接参与碳市场交易(因为不是控排企业),但它们的“减排贡献”可以通过一种叫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的机制被量化、认证,然后进入市场交易。比如,一家企业安装了空气能热泵系统,替代了传统的燃煤锅炉,每年减少碳排放5000吨,经过专业机构审核后,就能获得5000吨CCER。这些“减排凭证”可以卖给需要履约的发电厂、钢铁厂等,实现“空气变现”。
二、真实案例:谁在靠“减碳”赚钱?
别以为这只是理论。2024年,青岛顺安热电通过技术升级,一年减排4.6万吨二氧化碳,将结余的碳配额挂牌交易,直接进账470万元!这笔钱不是政府补贴,而是市场真金白银的回报。
更早的例子是特斯拉。2020年,特斯拉靠卖“碳积分”赚了16亿美元,甚至超过了当年的整车利润。它没卖一辆车,光靠“减排额度”就成了全球最赚钱的“卖炭翁”。这说明,在碳市场里,谁减排,谁就能赚钱。
而空气能企业,正是这场绿色革命中的“隐形冠军”。它们的产品帮助千家万户减少化石能源消耗,本质上就是在“制造”碳减排量。只要把这些减排量打包、认证,就能进入碳市场流通。未来,随着CCER市场重启和机制完善,空气能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开发“减排项目”获得长期收益。
三、如何变现?三步走战略
那么,空气能企业具体怎么操作?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项目开发与监测
企业可以联合客户(如工厂、学校、酒店)实施空气能替代燃煤锅炉的项目,并安装数据监测系统,记录节能量和减排量。这些数据是后续交易的基础。
第二步:申请CCER认证
将项目提交给国家认可的第三方机构进行审核,确认减排量真实有效,获得CCER签发。目前CCER市场正在逐步恢复,政策支持力度大,正是布局的好时机。
第三步:进入碳市场交易
通过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等平台,将CCER挂牌出售。价格随行就市,2023年全国碳市场配额均价约60元/吨,而欧盟碳价已超80欧元/吨,未来国内碳价上涨空间巨大。
四、普通人也能参与的绿色经济
你可能会问:这都是大企业的游戏,普通人能参与吗?其实不然。一方面,个人投资者已可在部分试点碳市场开户交易;另一方面,普通人也可以通过购买绿色基金、投资新能源股票等方式间接参与碳经济。更重要的是,你家安装一台空气能热水器,就是在为“碳减排”做贡献——未来,这种生活方式也可能被纳入个人碳账户体系,获得积分奖励。
此外,金融机构也在积极介入。比如兴业银行已推出“碳配额质押贷款”,企业可以把未来的碳收益提前变现,缓解资金压力。这意味着,碳资产正在成为新的“硬通货”。
五、未来已来:抓住“双碳”时代的财富密码
2025年,全国碳市场已覆盖年排放量45亿吨,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随着钢铁、建材、航空等行业逐步纳入,碳交易的规模和活跃度将持续提升。对于空气能企业而言,这不仅是技术升级的机遇,更是商业模式创新的风口。
别再把“减排”当成成本负担,它完全可以成为新的利润中心。正如那句流行语所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而在“双碳”时代,真正的风口,是把“空气”变成“资产”。
所以,下次当你看到一台空气能设备安静运行时,别只看到它在制热或制冷——它,其实正在悄悄“印钱”。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文中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本网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本网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