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8日 出处:本站作者 (浏览次)
2025年的广交会现场,空气能热泵产品的展位前人潮涌动。来自印度的采购商Shiv在江门瑞星新能源的展台前驻足良久,仔细询问空气能采暖热泵的节能数据;巴西客商则对中广欧特斯的三联供热泵表现出浓厚兴趣,甚至提出实地考察工厂的需求。这些场景折射出一个趋势: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下,中国空气能企业正通过广交会这一国际舞台,将“绿色智造”推向世界。而粤港澳大湾区,这片占据中国制造业高地的热土,正以政策红利、产业链优势和创新生态,为出口型空气能企业注入强劲动能。
政策红利叠加:大湾区成企业出海“加速器”
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集群效应,为空气能企业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发展土壤。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上,清洁能源项目签约额高达2.26万亿元,涵盖太阳能、氢能、风能等多个领域。这背后是大湾区“双碳”目标的强力驱动——广东提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32%,深圳、广州等地更是出台专项补贴政策,支持热泵技术在工业、建筑领域的应用。这种政策导向不仅加速了本土空气能企业的技术迭代,更通过“以应用促创新”的模式,让企业率先在国内市场验证产品可靠性,为出口奠定基础。
以芬尼空气能为例,其南沙新总部基地的落成不仅是企业产能扩张的里程碑,更得益于大湾区“筑巢引凤”的精准服务。政府提供的跨境投资指导、税收优惠和供应链配套支持,助力芬尼在泰国布局海外工厂,构建起覆盖东南亚、辐射全球的生产网络。这种“湾区研发+全球制造”的模式,成为出口型企业规避贸易壁垒、降低物流成本的关键策略。
产业链协同:从“单打独斗”到“生态共赢”
空气能热泵的出口竞争,早已从单一产品性能比拼升级为全产业链效率的较量。大湾区的家电制造底蕴、电子元器件集群和港口物流优势,为空气能企业打造了“近水楼台”的供应链网络。以中山为例,这座制造业名城正加速形成珠江口西岸储能电池产业集聚区,钠离子电池、氢储能等前沿技术的突破,为空气能设备的储能配套提供解决方案。而阳江依托海上风电资源打造的绿色能源标杆,则为热泵产品的可再生能源耦合应用提供了试验场。
这种协同效应在万和电气的实践中尤为明显。其展出的R290冷媒热泵之所以能在欧洲市场热销,离不开大湾区上游制冷剂企业的技术支持。作为全球首个规模化应用R290冷媒的地区,大湾区的环保制冷剂产业链让中国企业率先攻克碳排放难题,成功规避欧盟“碳关税”壁垒。正如行业观察人士所言:“大湾区的空气能企业不是孤军奋战,而是站在家电、电子、新材料等多产业协同的巨人肩上。”
广交会舞台:创新与市场“双向奔赴”
第137届广交会的数据显示,绿色低碳展品成交额同比增长38%,空气能产品成为家电展区当之无愧的“流量明星”。展会首日,中广欧特斯的展位便接待了来自巴西、保加利亚等十余国客商,其“十年包修”承诺更成为谈判桌上的加分项。这种市场反馈印证了一个事实:全球能源危机背景下,节能75%以上的空气能热泵正在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
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印度、中东等新兴市场客户对“极端工况适应性”提出更高要求,欧洲买家则紧盯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对此,大湾区企业以“技术出海”破局:太阳雨集团的S.P.D精智化霜技术实现2分钟极速除霜,让产品在-30℃环境中仍能稳定运行;聚阳王牌的黑金欧标三变频机组通过TUV认证,以超低温性能征服北欧市场。这些创新成果在广交会的集中亮相,既是对企业研发实力的检验,更是对市场需求的精准回应。
品牌出海新逻辑:从“贴牌代工”到“标准输出”
“过去我们是带着样品找订单,现在是带着解决方案谈合作。”万居隆在广交会上的转变,折射出大湾区空气能企业的战略升级。这家企业推出的搪瓷内胆R290一体机,不仅通过欧洲A+能效认证,更针对南非水质、澳洲气候推出定制化产品,实现从“卖产品”到“卖服务”的跨越。这种“场景化定制”策略,正是应对全球市场碎片化需求的关键。
与此同时,数字化工具的运用让品牌出海事半功倍。美的、海尔等企业打造的VR线上展厅,让海外客户足不出户即可沉浸式体验产品;太阳雨集团通过直播间实时展示生产线,用“透明工厂”理念建立信任。而在RCEP生效的背景下,大湾区企业更借力政策红利,将东南亚、南美等新兴市场作为第二增长曲线。芬尼泰国工厂的投产、中广欧特斯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渠道合作,均印证了“技术+市场”双轮驱动的成效。
未来已来:抢占全球能源变革新高地
站在2025年的节点,空气能产业的竞争已进入“下半场”:欧盟拟将热泵安装量提升至3000万台/年,印度计划5年内投资200亿美元推广清洁供暖,这些机遇窗口与大湾区的产业升级形成共振。当阳江风电基地的绿色电力为空气能工厂供电,当南沙港的货轮载着热泵设备驶向鹿特丹,一条“湾区智造-全球应用”的低碳循环正在成型。
这场能源变革中,广交会不仅是订单交易的场所,更是技术标准的话语场。当万和电气的R290冷媒热泵推动行业环保标准升级,当中广欧特斯的十年包修政策倒逼服务体系建设,大湾区企业正从跟随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正如参展商在展位前反复强调的:“我们卖的不只是热泵,而是中国对绿色未来的解决方案。”
从珠江口到莱茵河畔,空气能企业的出海故事,既是大湾区制造的突围样本,更是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生动注脚。在这片创新沃土上,每一次技术突破、每一份海外订单,都在为“双碳”目标与高质量发展写下实践注释。而广交会的舞台,将继续见证中国制造从“绿色产品”走向“绿色文明”的跃迁。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文中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本网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本网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