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出处:本站作者 (浏览次)
2025年,欧洲能源转型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德国《新供暖法案》的落地、欧盟“碳中和”目标的加速推进,以及天然气价格波动引发的能源焦虑,共同催生了欧洲市场对空气能热泵的需求井喷。数据显示,中国对欧洲的空气能热泵出口收入占比高达73%,这一数字背后,是中国空气能企业抓住政策红利、技术突破与全球化战略的深度布局。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中国空气能企业正在全球能源革命的舞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一、政策驱动:欧洲补贴红利释放千亿级市场
欧洲能源危机的阴霾尚未散去,地缘政治冲突带来的天然气断供风险,迫使欧洲各国将能源转型从“选择题”变为“必答题”。德国新法案要求新建建筑供暖系统中可再生能源占比至少达到65%,并为更换热泵的消费者提供最高70%的补贴;法国推出“生态支票”计划,家庭安装热泵可直接申领4000欧元补助;意大利、西班牙等南欧国家则通过税收减免、低息贷款等方式刺激市场。据欧洲热泵协会(EHPA)预测,2025年欧洲热泵市场规模将突破170亿美元,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2%。
这一政策红利直接惠及中国空气能企业。以同益空气能为例,其出口产品凭借高效能与环保特性,成功入围德国BAFA补贴清单,成为欧洲消费者享受政府补贴的首选品牌。中广欧特斯更通过联合德国百年企业SCHAUB,在欧盟市场构建本土化服务体系,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市场份额。“补贴只是敲门砖,真正的竞争力在于技术与品牌的全球适配性。”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企业的快速响应能力与成本控制优势,使其在欧洲市场形成“政策+产品”的双重竞争力。
二、技术突围:从“能效竞赛”到“场景创新”
在空气能热泵领域,能效比(COP)是衡量产品竞争力的核心指标。欧洲气候多样性对热泵提出严苛挑战:北欧极寒地区需保障-30℃环境下稳定运行,南欧高温高湿环境则考验设备耐久性。中国企业通过材料革新与智能化升级,打破技术壁垒。例如,同益空气能采用R290环保冷媒与石墨烯涂层换热器,使热泵在极寒环境下COP仍达2.8以上;中广欧特斯则将物联网技术融入产品,实现远程控温与能耗监测,甚至与光伏、储能系统联动构建家庭微电网。
技术创新不仅体现在产品端,更延伸至生产模式。海尔建成行业首家智能互联热泵工厂,通过C2M(Customer to Manufacturer)模式让用户参与设计,新品研发周期缩短30%,故障率下降25%。这种“柔性智造”能力,使中国企业能快速响应欧洲市场的差异化需求——从德国独栋住宅的低温采暖方案,到意大利酒店的商用热水系统,中国企业的解决方案正从“标准化输出”转向“场景化定制”。
三、全球化战略:认证突破与本土化落地
进入欧洲市场,认证体系是第一道门槛。欧盟CE认证、ERP能效指令、BAFA补贴资质……每一项认证背后都是技术实力与合规能力的较量。广东同益空气能通过与TÜV莱茵合作,获得CE-RED无线电设备指令符合性证书,其产品电磁兼容性、安全可靠性达到国际顶尖标准。这种“借力国际权威机构背书”的策略,成为中国企业突破贸易壁垒的关键。
而真正的全球化不仅是产品出口,更是品牌扎根。中广欧特斯在意大利、德国等地设立自有营销中心,打造“本地化服务网络”;美的在波兰投资建厂,规避潜在贸易壁垒的同时缩短供应链;格力则通过赞助欧洲体育赛事提升品牌认知度。“从卖产品到建生态,中国企业的出海路径正在升级。” 毕马威报告指出,头部企业正通过“技术+场景+服务”的生态构建,在欧洲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四、挑战与未来:破局贸易壁垒与产业链协同
尽管欧洲市场前景广阔,但挑战同样不容忽视。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实施,要求出口产品提供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数据;区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部分国家以“本土化生产”为由设置隐性壁垒;铜、钢等原材料价格波动也对成本控制形成压力。对此,中国空气能企业开始从三方面破局:
1. 低碳认证先行:四季沐歌为南极科考站提供供暖方案,通过极端环境验证产品低碳性能;格力建立热泵回收体系,通过再制造技术降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满足欧盟循环经济要求。
2. 产业链出海:从“单点出口”转向“产业集群”布局,例如在东南亚建立海外工厂以规避关税风险,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复制欧洲成功模式。
3. 品牌价值重构:通过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如IEC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提升话语权,同时以“碳中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定位重塑品牌形象,超越低价竞争陷阱。
五、结语:全球能源转型中的中国力量
当德国普通家庭安装一台同益空气能热泵时,他们选择的不仅是一套供暖设备,更是来自中国的绿色技术解决方案。从“煤改电”政策下的中国市场历练,到欧洲补贴红利中的技术验证,中国空气能企业正以“硬科技+软服务”的双轮驱动,完成从全球供应链参与者向能源转型引领者的蜕变。
未来,随着中美欧“碳关税”博弈加剧与全球绿色贸易规则重构,空气能行业的竞争将不仅是产品的较量,更是标准、生态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比拼。那些能在技术创新、低碳认证与全球化运营中持续突破的企业,终将在全球能源革命的浪潮中立于潮头。正如中广欧特斯董事长所言:“我们的目标不是出口产品,而是让世界看到中国设计与制造的磅礴力量。” 这或许正是中国空气能企业布局全球的终极答案。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文中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本网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本网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