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好拾导购网 / 资讯 / 厨房电器产品评测 / 浏览文章

【好拾面面观】厨房电器品牌解析:现如今如何衡量德国制造和中国制造?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09日  出处:互联网  (浏览次)

导读】随着目前中国厨房电器市场呈现出一股快消品的特征和属性,厨房电器产品的迭代速度让人咋舌,才买一年的电视却已过时。依此,好拾导购网本周发起了一场关于在选购厨房电器上对品质要求的投票,在要品质还是要新款上,其中接近50%读者坚守“十年匠心,不负光阴”,15%读者认为中国厨房电器产品能不能用上十年还不知道,只有1%的读者在品质和新款上选择了后者。

  不难看出,多数人认为产品可以不追随新技术但应有品质保证。而在此前的一期投票中,关于品质信赖度,半数读者选择德国制造。关于对高品质的追求,大概每个中国人心目中的德国制造也都是中国制造,只有当家中的厨房电器坏了才幡然醒悟工艺多重要。

  中国人怎么制造一款“德国制造”?业内人士向好拾网称,它不在于强调一定要用德国工人、德国生产线、德国机器,而在于如何制造一款“高品质”的产品,它代表的是国民信心和信赖度。核心技术不是一时就能追赶,但是对方在品质上积累的方法论却是可以通过效仿习得。

  消费者眼中的“中国制造”为何不具备可靠性?

  消费者对品质的追求在长期的糟糕购物体验和环境中诞生了海淘和代购等一系列方式,获取原本难以买到的进口产品,通过复杂渠道去缴纳关税、代购费甚至被宰或假货的风险进行海淘的同时,国货无人问津。而由于通过质检曝出的一些问题,令消费者的最后一丝信心也烟消云散。此外,中国的商业环境也在鼓励消费者“崇洋媚外”,只要标上“进口”必定受到更多眼球经济成为共识。

  同早期的德国制造一样,“中国制造”不具备可靠性和可以信赖的理由,然而为何中国制造在几十年后依旧原地踏步,而德国制造却摆脱英国制造的阴影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在这个不被信赖的土壤和环境下,制造业希望通过搭上收购和进口的车夺回消费者的回眸,这是一场恶性循环的梦魇。如果人们在国货面前没有更好的选择,无论它的性能体验多么优秀,长期积攒的不信任让消费者选择先去怀疑,退而求其次是第二方案。

  业内人士表示,在制造业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中,该犯的错犯过,该走的弯路走过,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是在品质和可靠性上依然与“进口”产品有很大差距。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在积累的过程中一成不变所致,从体系、制度、思路及方法上都还是一个模具刻出来的。也有人将其比作练武功,练习之前寻求武功秘籍,既没有秘籍也没有秘籍的图纸,更没有约定俗成的习得套路。产品是生产所得,这只是表面环节,不代表质量。质量依靠一套系统标准体系进行约束。

  所谓系统性就是要有严格准确的制度和文件、标准、工艺、图纸、操作规章和步骤,去约束一道工序,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一个细节严格按照流程和规则来走。上述人士表示,在制造业中,往往个人权限被过度放大,“总工程师”大权独揽、个人经验不容置疑,团队力量得不到发挥。所谓德国制造强大的系统性,在国内就有企业深以为意,如Media通过收购德国机器人公司KUKA实现工业自动化,再如Skyworth旗下的德国电视机品牌Metz,它最著名的还是闪光灯,创始初期工厂里只有12个人,均是依靠严格的系统制度完成所有工序。消费者心目中遗失的“可靠性”,与其说是缺乏德国的“工匠精神”,不如说是缺乏一套长期积累的系统体系和严格的操作流程。

  可以发现,在中国制造业里,不少企业每年的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人员的比重都是一笔巨额,然而研发人员虽多,但没用实际情况作为支撑,闭门造车研发出来的东西离产品远、离消费者更远,美其名曰申请的专利既无法在领域内产生竞争性,也无法产生可以交换的价值。想要获得核心的东西,还需要将多余的束缚砍断,这就是为何在一切就绪的情况下,国内生产的产品缺乏稳定性的原因,可靠性需要系统性作为支撑基石。

  德国制造是如何做到高品质的?

  制造业从业人员向好拾网称,无论是德国、日本还是中国制造,所谓“匠人、匠心、匠品”不过是尽己所能、用心做事,不断改善和打磨,追求极致和完美。而在国内,恰好缺乏培养“工匠”的土壤,这也使得原本作为基建的“工匠精神”成为高大上的稀缺财产。从务实和务虚的角度来看,中国属于后者,从教育路线的差异化上便已显现,与其说中国制造缺乏工匠精神,不如说是缺乏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据家电网查阅,我国的“机械制造”教材,目录内容都是偏重理论基础,却很少涉及到质量品控方面的知识,而在德国,前几章则是关于质控的知识,使得质量如同“学前教育”扎根人心。

  据了解,在德国有300余个行业参与双轨制教育,包括从面包师、水管工之类的蓝领工种到保险销售、银行职员这类白领工种,跨度之大,包罗万象。这即是德国制造“工匠精神”的土壤萌发的地方,所谓“精神”对工匠本人而言是一件极其枯燥反复的工序,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可靠性、精准性和苛刻的标准在背后制约,“工匠精神”更重要的是“育人”。所谓的“工匠精神”的母体是一层层制度约束体系,每道工序放在一起如同庞杂的毛细血管,每个步骤该如何去做都有制度支撑。

  从品质来看,德国制造更标准的称呼是德国“质”造,正如此前德国“工业化杀鸡”的视频,即便人工也能做到,也一定先用系统设计一套程序,无论是人工还是机器在杀鸡时都始终严格遵循这套体系,这便是所谓的“系统性”。

  德国企业的流程极其复杂和枯燥,如果说日本的质量里更多的是人自身的情怀在作祟,那么只能说德国制造里的“质量”一词本身就是一种民族情怀。在中国,消费者对产品的猜疑和缺乏信心,主要来自于制造业的可信度,消费者无法知晓在生产过程中影响产品工艺的人为因素有多少。

  德国制造的基因是可靠性和系统性。向德国制造和中国制造对比,是否过度一捧一踩了?正如德国《南德意志报》曾经刊发过的一篇文章《不要期待奇迹》,作者写道:“中国人把青岛地下水道的完备归功于德国人,而实际上德国人对其所作贡献不过3%。德国人的厨房并不像化学实验室,德国也有小偷,德国的火车也不总是准点。”

  与其问德国制造是如何做到高品质的,不如问制造高品质可靠性的产品是怎么来的?不少企业在产品宣传称自己是“德国工艺”,采用德国进口原厂设备生产线、材料,技术水平、图纸、数据,似乎产品就摇身一变成为了“高品质”。中国制造在许多技术层面已经不再落后于德日韩等国,在整体出炉的时候却依然有明显差别。德国制造不是出自于神之手,反而是因枯燥到令随意性很强的人无法忍受的系统性获得的可靠性,每个工人、每道工序、每个标准、每个细节都有严格的系统制度体系制约。所谓的德国神话不过是消费者对中国制造何时能够为高品质代言的期望,廉价品造多了是否意味着已经忘了真正的工匠该如何使用锉刀?即便刷上漆色,也依然无法掩盖其粗糙感。


好拾品牌导购网版权所有 未经好拾品牌导购网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网站合法备案号:粤ICP备12035349号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未来明珠27号楼 咨询邮箱:haoshi@hao10.cn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好拾品牌导购网 版权所有 复制请注明出处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本站名单(数据) | R和TM图形文字为公司商标受法律保护
©2011-2019